首页
活动
当前活动
历史活动
活动服务能力
创办活动
艺术之最
艺术之最
艺术圈
艺术家
艺术家展示
查看更多艺术家
特邀艺术家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活动资讯
艺宝
业务介绍
关于我们
联系我们
平台简介
发展历程
艺术之最

您当前位置:首页|艺术之最|艺术之最 | 详情
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《富春山居图》 2025-06-05

《富春山居图》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47年至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长卷,描绘浙江富春江初秋景色。全卷纵33厘米,横636.9厘米,以“浅绛法”呈现,笔墨简远逸迈,意境萧散淡泊。画作原为六纸接裱,布局疏密得当,山石以“长披麻皴”勾勒,树木、房屋、江舟错落有致,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巅峰之作。其创作历时三年,是黄公望晚年“师法自然”的集大成者,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(剩山图)与台北故宫博物院(无用师卷)。

艺术鉴赏‌

构图与空间‌。散点透视‌:以横卷展开,视点自由移动,从广角深远到推近特写,形成“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层次感。留白与虚实‌:空白处象征云雾、江水,如第四部分大段留白,暗喻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,呼应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哲学意境。

‌笔墨技法‌。披麻皴与解索皴‌:山石以中锋为主、侧锋为辅,线条干湿浓淡交错,如第二部分转折处皴擦由淡到浓,增强立体感。墨色变化‌:以淡墨勾勒轮廓,浓墨点苔、点叶,湿墨染远山,枯笔写坡石,形成“山淡树浓”的视觉对比。

‌意境与哲思‌。自然与人文交融‌:画面既有峰峦叠翠的雄浑,又有沙汀村舍的萧瑟,体现“道法自然”的审美理想。生命态度的隐喻‌: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,画中“远山长、云山乱、晓山青”的意象,传递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心境。

‌艺术价值‌

‌技法革新‌。皴法突破‌:融合董源、巨然笔意,发展出更自由的披麻皴法,为后世山水画提供技法范本。笔墨语言‌:以书法入画,线条灵动多变,如沈周所言“墨法笔法,深得董、巨之妙”,奠定元代文人画基础。

美学典范‌。“三远法”实践‌:通过阔远构图,展现山水辽阔意境,影响深远。诗画一体‌:黄公望将“无声诗”与“有声画”结合,使画面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。

‌文化符号‌东方美学象征‌:作为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,与《兰亭序》并称“书画双绝”,代表传统艺术高峰。‌生态审美观‌: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契合当代“绿水青山”的生态思想。

‌历代赞誉‌

‌董其昌‌:“一丘五岳,都具是矣”,称其“笔端变化鼓舞,又右军之《兰亭》也”。

‌邹之麟‌:誉为“画中之兰亭”,强调其“天真自然”的艺术境界。

‌历史影响‌

‌传承与临摹‌:明清画家如沈周、董其昌、恽寿平、黄宾虹等皆受其启发,形成“师法黄公望”的传统。

‌文化事件‌:2011年前后两卷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,引发两岸文化共鸣,彰显其历史与民族象征意义。

‌当代价值‌

‌艺术教育‌:作为中国画必修范本,其技法与理念仍被广泛研究。

‌精神启迪‌:画中“隐逸山林”的情怀,为快节奏社会提供心灵慰藉,呼应“诗意栖居”的现代追求。

关注四艺同修,让生活更艺术!

《富春山居图》全图赏析

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