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成宫醴泉铭》是唐贞观六年(632 年)由魏征撰文、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,碑刻者不可考,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(一说碑亭景区)。此碑高 2.7 米,厚 0.27 米,上宽 0.87 米,下宽 0.93 米,全碑共二十四行,每行四十九字。碑首有六龙缠绕,正面隶书“九成宫醴泉铭”六个大字。该碑文记叙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,叙述了“九成宫”的来历和建筑的雄伟壮观,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,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,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“天子令德”所致,最后提出“居高思坠,持满戒盈”的谏诤之言。
艺术鉴赏
点画风格:瘦硬、秀丽、温润兼具:点画风格主要有瘦硬、秀丽、温润三种,三者并非截然分开,而是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。其点画比瘦金体粗,比颜体字瘦,在肥瘦方面处于适中的状态。
刚柔相济:瘦硬体现阳刚之美,秀丽则体现阴柔之美。例如,“公”字的第二、第五两点方圆兼备,给人以温厚含蓄之感;“暑”字的长撇,起笔半藏锋,带有一定的弧度,方圆兼备,笔势绵延,婉转秀美、刚柔相济。
结构特点:结体修长,中宫收紧,四边开张:字形随势赋形,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,上下结构上窄下宽,间架开阔稳定,气象庄严。
稳中寓险,险中求稳:横画布排严整,微微上翘,竖笔挺拔劲健,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。结构上给人以平稳端正之感,但横笔的上翘与结字又呈现出险峻欹斜。
左右竖画内凹,字形耸立挺拔:在竖画方面,笔体伸展,结构长方,左右对应竖画则呈现出内凹之势,字形耸立挺拔,如同森严威武的将军,然而其风神韵致,则又峻美润色,匀称、修长、纤瘦、典雅,可谓融男性之刚健与女性之柔美于一体。
章法布局:布白匀整,字距、行距疏朗,为九宫最准者,全碑血脉畅通,气韵萧然。
艺术价值
楷书典范:欧阳询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以其结构严谨、笔力遒劲、气韵生动而著称,被誉为楷书之典范,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笔法与结构的集大成:此碑帖笔笔不苟,刚劲精密,是欧阳询楷书之集大成之作,被后世喻为“天下第一楷书”或“天下第一正书”,享有“楷书之极则”的美誉,被历代书家奉为“欧体”的楷模。
融合南北书法风格:欧阳询的书法完全可以用“融会贯通”来概括,他不仅仅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书法中的温丽婉约,更是与北朝刚劲朴茂的风格相融合,融会贯通后形成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独有风格。
后世评价
明陈继儒曾评论说:“此帖如深山至人,瘦硬清寒,而神气充腴,能令王者屈膝,非他刻可方驾也。”
明赵涵《石墨镌华》称此碑为“正书第一”。
董其昌将其列为“天下楷法第一”。
清代包世臣指出其“兼有分隶遗意,尤显古厚之气”。
对后世书法的影响:作为“欧体”楷书典范,它与颜体、柳体、赵体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楷书,影响后世千年。它完成了楷书笔法体系化建设,确立“平正险绝”的审美标准,直接影响颜真卿、柳公权等唐代书家风格形成。
文化经典地位:该碑文内容被纳入中考语文试题考点,考查书法辨识与文史常识。传世最佳拓本为明代李祺旧藏北宋拓本,现藏故宫博物院,碑文内容收录于《全唐文》,康熙年间已有刻本流传。
关注四艺同修,让生活更艺术!